花道藝術的美是短暫的,每一位有創(chuàng)意的花道藝術家都擁有敏銳的直覺,他們致力于創(chuàng)造出能讓植物比自然形態(tài)更美的作品。這種短暫的美,是花道觸動觀者之心的內核。
在眾多花藝風格中,日式花道以其獨特的魅力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。與其他國家的插花藝術形式相比,日本的花道有著更繁復的技巧、更精致的技藝和更打動人心的內涵。
不過,要想真正體會日式花道的內涵,首先得從日本的地理環(huán)境和宗教文化說起。
日本人的自然觀
作為一座坐落于溫帶和亞熱帶地區(qū)的島嶼,日本的降水充沛、四季分明、鮮花不斷、森林茂密、山野蔥蘢。對日本人來說,對自然的熱愛可謂一種自發(fā)的本能。
源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極度崇尚自然,推崇萬物皆有靈。佛教于公元6世紀傳入日本,兩者都認為天地萬物稍縱即逝;兩種宗教長期共存、互相滲透……
世間萬物,生死輪回。有兩句話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:一,有生必有死;二,塵歸塵,土歸土。無?!獩]有永遠持續(xù)的狀態(tài)和恒常如一的事物,世間萬物瞬息即逝,處于無盡、不停的變換之中——是佛教哲學的核心思想,也是日本花道的基礎。
日式花道的美學內涵
當花道藝術家完成一件作品時,藝術便完成了它的使命,在幾小時或幾天內即會消逝?;ǖ浪囆g的美是短暫的,每一位有創(chuàng)意的花道藝術家都擁有敏銳的直覺,他們致力于創(chuàng)造出能讓植物比自然形態(tài)更美的作品。這種短暫的美,是花道觸動觀者之心的內核。
情感的表達也是藝術創(chuàng)作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日本也不例外,僅僅提到一朵花的名字就足以讓人聯(lián)想到古典詩歌的一系列思想、意象和內涵。櫻花不僅僅是一種美麗的花——其開花時熱烈爛漫,凋零時義無反顧——也象征男子氣概和無盡的勇氣。秋日的一叢小草,背后代表的是一整個逝去的夏天,是對時光流逝的感慨。
對多數(shù)日本人來說,每一朵花都對應了一個特定的月份,喚起人們對于那個時節(jié)獨特的情感和記憶。因此,花道作品寄托了日本人關于這種生命無常的感懷,不僅要把人與自然相聯(lián)系,還要創(chuàng)造一種適合這個季節(jié)以及當下場合的心境和氛圍。
日式花道的起源
早在6世紀,佛教剛從中國和朝鮮傳入日本時,就有了簡單的插花。在佛像前擺放鮮花是寺廟僧院的傳統(tǒng),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,這些作為祭品的花束逐漸形成了一種十分精致的樣式。公元752 年,東大寺入駐了一尊高達53 尺的佛像,據(jù)說佛像前的祭祀用花尺寸大得驚人,17世紀寺廟重修時,據(jù)真實資料記載,佛前供花足足有40尺高。
至于插花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在日本被用于非宗教目的的,我們已無從得知。不過在平安時代(8~12世紀),在詩上附上一枝花以表達情意已是一種很普遍的習俗。這枝花之后會被放在盛水的碗中或是房間里某個特定的角落。日本最早的世俗插花很可能就來自于這些寄托情愫的小花枝。
從平安時代結束到鐮倉時代的13 世紀,一種依墻平放的長板開始出現(xiàn),并被用來裝飾宮廷貴族和高級武士的住所。一般這種平板上會放置3~5個矮桌,中間的桌子上放燭臺、香、香座和花瓶,兩邊的桌子則放上插花。桌子上方的墻上則會掛上3或5幅卷軸畫。這些正式而莊重的插花形式構成了后世的壁龕和立花的雛形。
日式花道的風格演變
立花:最早的花道風格
雖然日本在公元6世紀就出現(xiàn)了最早的插花,但第一種確立的日式花道造型——立花——到15世紀才出現(xiàn)。據(jù)記錄,在1470年左右,池坊專慶創(chuàng)作了一件舉國震驚的立花作品。這個日期通常被認為是日式花道正式誕生的時間。作為日本最古老的花道流派——池坊,其源頭可追溯至621年。當年,圣德太子派遣第一批外交使節(jié)去往中國,而小野妹子就假冒了僧人池坊這一名字,定居在京都一個寺廟旁邊的小池塘邊,這座寺廟的名字是六角堂,但由于池坊在此隱居,所以也被稱為池坊,字面意思是“池塘邊僧侶的住所”。
早期的立花是為了呈現(xiàn)佛教的理想之美,強調秩序和華麗,如今則已發(fā)展成為一種相當繁復的插花形式。作為高雅與精致的象征,立花也被稱為“花道之后”,被人們作為一件美妙的藝術品來欣賞。一件典型的立花作品,通常包含九大枝型。
投入花
投入花誕生于16世紀,在17世紀開始變得流行。它包含了除立花以外的所有其他插花風格,字面意思是簡單地“扔進去”;與其說投入花是一種風格,倒不如說它壓根就沒有風格——僅僅是簡單地把鮮花放到容器里面而已。這種不經意而為之的感覺,也是投入花最主要的特色,在技法上也要求作品不能呈現(xiàn)出過多人工雕琢的痕跡。在容器的選擇上多使用直立、窄口的花瓶。
不似立花受各種規(guī)則所限,投入花的風格更加自由,也更容易展現(xiàn)自然之美,因此受到平民和商人階層的喜愛。僅用少量花材和極短時間就能制作完成的投入花,即使在最簡陋的房間里,也不失美感。
茶室花
茶室花是一種專為茶道而創(chuàng)作的插花形式。這種一枝獨秀勝過萬紫千紅的極簡之美,與立花的華麗之風截然不同。盡管茶室花有其獨特之處,但它并不屬于某種花道風格,它由投入花演變而來。不過在茶室花中,60% 的藝術價值取決于花瓶,30% 取決于花材的選取,創(chuàng)作者的技藝大概只占10%。
生花:形式與簡潔的統(tǒng)一
立花和投入花兩種風格互相影響,相互滲透,到了18世紀,一種新的花道風格——生花——形成了。生花保留了立花的一些基本原則,在形式上更加簡單靈活;枝條、花朵、草葉等構成立花的點、線、面及其空出的留白空間;留白不僅是整個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是與周圍環(huán)境保持一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生花保留了立花枝型中的三大主枝,即真、副、受(不過在生花中,受通常被稱為體先,即體的先端)。與傳統(tǒng)的立花比,生花體量更小,更適宜放在家里常見的壁龕內;在風格上,生花的三大主枝相對固定,又比投入花更為正式。不僅如此,生花的花材被固定在底部的木質或金屬制品上,不論容器高或矮、瓶口大或小,花材都能牢牢地地挺立在容器中央。
盛花:全面的自由時代
19世紀,西方文化的引入逐漸對日式花道產生了巨大沖擊。1907年,花道大師小原云心開始展出使用了西方花材的花道作品。小原云心原本是池坊的一員,但后來他離開池坊并創(chuàng)立了新的流派——小原流,這一流派目前仍然是日本最大、最著名的花道流派之一。小原云心首創(chuàng)了一種全新的風格——盛花,字面意思是“一大堆花”。與生花相比,盛花選取淺口的花瓶,花材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位置,形式更加自由活潑,很快便成為最流行的花道風格。
自由花和抽象風格
在昭和(1926~1989年) 和平成(1990~2019年)時代,盛花也為更加奔放、更加不拘泥于形式的其他花道風格奠定了基礎。隨后產生了自由花(意為“自由的插花”) 和草月流(意為“前衛(wèi)的插花”,也被稱為抽象派風格)。自由花的選材都是植物材料,而草月流把一些金屬材料和其他的人造材料也納入到作品中。
除了要求作品包含有自然界的植物外,草月流幾乎不受任何規(guī)則的約束。在花材的選取上,除了鮮花以外,各種壓干的、漂白的或染色的植物,以及金屬、玻璃、石頭、混凝土等材料都可以使用。
如今,花道仍在創(chuàng)新中不斷發(fā)展,啟發(fā)并影響了一個被國際藝術界稱為“裝置藝術”的新流派。許多藝術家,尤其是雕塑家,通過他們即興創(chuàng)作的裝置藝術而被全世界所認可。
隨著當代日本建筑的發(fā)展日新月異,人們在花道作品的花材選擇以及創(chuàng)作技法上也在不斷調整和創(chuàng)新。日式花道不僅在日本本土受到專業(yè)人士和業(yè)余愛好者的青睞,也逐漸走向世界。
以上內容整理自《花道的藝術:日式花道完全指南》,中赫時尚APP上新,該書全面系統(tǒng)介紹了日本花道藝術,首次出版于1966年,暢銷歐美逾半個世紀。本書為全新增訂的彩色圖文版,并由日本龍生派花道第三代家元(掌門人)吉村華泉親筆作序推薦。
內容特色
作者簡介
佐藤昌三(Shozo Sato),是日本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研究家,擅長的領域包括花道、茶道、日本戲劇以及水墨畫。因在傳授日本傳統(tǒng)文化與藝術方面的突出貢獻,被日本天皇授予瑞寶章(Order of the Sacred Treasure)的殊榮。他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日本之家的創(chuàng)始人以及名譽教授,長期從事日本文化與藝術的教學和推廣工作。